YU Feier       WORKS      CV      EXHIBITIONS      ESSAYS      NOTES








觉晓

黄柏然
2025
发表于艺术论坛 ArtForum









穿过天目里园区的池水园林,再下到B1OCK艺术买手店负一层就是俞菲尔的“觉晓”现场。出了电梯,前台摆有一幅临摹民国初期医学人体的素描,一只闪着电子火焰的蜡烛。如果清末的知识分子看见这个情景,大概要震惊后人学习科学人体再到模拟自然只用了一百年。

不过,今天的人反倒哀叹于技术对地球的计算和榨取,这也才让许煜的宇宙技术论有了发展空间。倒不是说这个展览回应了许煜的提案,而是两者在思考绘画(技术)及其界面的态度有些相似。展厅作品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,似乎有意让你慢慢注意到图像以外的物质支撑:一件古代人物的局部临摹,但木板侧面画着白色榫卯结构(醉侯,2025)、一只半出鞘的中古嫁接刀,刀身画有熟睡的人(眠眠,2025)、三块大小不一的木条拼成场景,画着酣睡的老者、鱼肚白的夜晚和湖面(醉侯2,2025)。在看完三个图像与物件的实验之后,我开始注意到影子:一种画在图像边缘,一种来自射灯的光。

再往下走,一组由三张木板组成的《正午显影》(2025)画了同一个鱼形模具但不同光影,精确地说,是只在木板上画了阴影来示意模具在时间里的变化。我想起俞菲尔以往常画的空心盔甲和各种器皿,但不同的是以往更强烈的总是形里的空缺,有一种主体不安甚至忒修斯之船的意味。但在《正午显影》里,模具的材质不用颜料表达,直接留白露出的木纹像是绕了个弯甩掉没完没了的主体追问。我猜其中的秘诀在于:放弃用绘画(语言)掌握一切,真实世界就会自动递补缺口。这也像许煜思考技术时谈到“图形”和“背景”的重新合一,但又有些不同——他回溯山水是为了把道家思想更新成区别于西方的技术,因此主体必须消融在山水里化为一种融贯逻辑;但俞菲尔显然具体的多,甚至你可以说她处理的可能是事物如何在边界上转换的问题。比如,展厅正中央的一件足底按摩绘画(无题,2025),在前面作品的铺垫下我想到身体里的经络:当穴位被按压时,经络才会从酸楚感里成为现实。

在展览里我总注意到绘画的边缘:那些细心画上的折面阴影、榫卯和裱褙后留下的托边,有时甚至会削减图像的纯度,把太遥远的神游拉入现实。展览末尾,俞菲尔和我在一件描述雨的作品(雨,2025)前提起中国画论里常形/常理的讨论,我想起古代文人生产画论的历史其实也是一段垄断诠释的过程,以至于后世思想家为了在理论上做决斗而回溯历史时,或多或少有点在前人偏爱的精神之道上一路加速的状况。尽管《雨》是一件由分割画面演绎不同雨势(也就是常理)的作品,但我在一条分割线的边沿发现几道无关分隔的笔触。我看了很久,虽然不太清楚意图,但它必然与界限的思考有关。

严格说来整个展览没有明确的主轴,图像是轻柔的,但边界上的暗示又让它们变得坚实。令我意外的是,当我回到一楼步出电梯,一道横梁投在地上的阴影让我下意识地顿了脚步。












​*图片致谢想象力学实验室。​